(约2800字)
9.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一、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现代诗人和散文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本人也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掌握
采撷(xié) 矜(jīn)持 赭(zhě)色 褐( hè )如牛肝 嗥(háo)叫
麂(jǐ)子
(2)词语辨析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看不见.
消释:(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消逝:消失;逝去;不可再看见.
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3、相关链接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他既有国学的扎实功底,又有西学的深厚造诣。他不但能用母语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而且具有古文的过硬基础,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相当谙熟,尤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以至拥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他不仅攻读了德国文学,而且也攻读了德国哲学。所以他关注的德国作家多是哲学味道较浓的诗人,除歌德、席勒、海涅外,他也关注带有“现代”特征的诗人:诺瓦利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荷尔德林、里尔克等。他翻译的上述古典名家的诗歌、散文和美学论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九封信》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冯至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除了他的作品与著述以外,还有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凡是他自己确立的研究项目,他从来不从书本到书本,引经据典地生吞活剥,快速成文成书,而是依据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长期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研究对象,作出令人感佩的解读和阐释。
冯至先生恪守的治学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经常告诫后学的箴言,也是他用以律己的一句座右铭。他对研究对象和有关资料总是以彻底弄明白为前提,决不生吞活剥,人云亦云。
冯先生虽然掌握丰富的母语功力,但无论他的诗文或译作,从不生花妙笔,铺张辞藻,而是文如其人,朴实无华。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蓓蕾(bèi) 毗邻(bǐ) 讥诮(qiào) 应酬(chóu)
B.蛮横(hèng) 强劲(jìng) 症结(zhēng) 连累(lèi)
C.忏悔(chàn) 谛听(dì) 莠草(yòu) 谙熟(ān)
D.撰稿(zhuǎn) 玷辱(diàn) 悖逆(bèi) 曲解(q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缄默 戎马倥偬 得龙望蜀 刻鹄类骛 B。遐迩 瑕不掩瑜 应接不暇 焚膏继晷
C.锱铢 矫柔造作 殒身不恤 万里平筹 D.饿殍 追本朔源 畏葸不前 腾挪叠宕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②由于劳资双方不断的经济纠纷,原来签署的合同协议终于被 了。
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耳朵对环境的 ,和眼睛不同,完全没有休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