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对点练习
- 资源简介:
约11630字。
[课文对点练习]—练习版
一、文言基础落实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其级七千有余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放荡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A.余始循以入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回视日观以西峰 D.(苏轼)以始元六年至京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农历每年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D.干支纪年法是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8.名句默写。
(1)《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 ,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了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 ”。
(3)《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 , , ”,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的主景。
答案:(1)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2)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增分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