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同步练习26
- 资源简介:
约11250字。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课内巩固阅读
1.下列对《登泰山记》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登泰山记》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4.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比喻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5.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
B.本篇游记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
C.文章开篇交代地理环境,手起刀落,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
D.在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历”、“穿”、“越”、“至”四个动词,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形象。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