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810字。
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课改区)语文试卷逐题分析
【综合评价】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与去年相比稳中有变,整体难度略有提高。整份试卷以“读书”为主题,四大部分内容前后融合,浑然一体,给人以厚重而灵动之感。
试卷考查了学生通过三年语文学习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面、语感、文学积淀、思维能力等,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检测。如“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了汉字书写、词语运用、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仿句等;现代文由一段散文和一段说明文组成,选文文化气息浓郁,考查了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分析词句、概括提炼材料、体验感悟语言等能力;试卷的第三板块由去年的纯“文言文阅读”调整为“古诗文阅读”,增加了古诗鉴赏,赋分由原来的22分增加至25分,主要考查了词语的意义、句子的翻译、内容的理解等;作文以全命题的形式出现,以“假如世上没有了书”为题,与前三部分一脉相承,引导学生调动自我的阅读积累,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为学生以后自觉地与“书”为伴,寻求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
卷中给人耳目一新的亮点有:“文学常识”中新增附加题4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以选做的形式出现,给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综合性学习围绕“读书”这一主题,从“读书积累”、“读书批注”、“陈述观点”三个角度设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独有的本质特点;现代文阅读打破了单一文体的常规考法,将重心放于理解、分析、感悟等考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第二段阅读在选文后增加了关于文中人物的“相关链接”材料,并在第15题要求学生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加以回答,而且设题关注了学生对“莫扎特音乐的力量”的理解。
试卷中也有值得推敲之处。从难度的设置看,有些题型之间的难易有一定跳跃性,如现代文阅读第一段选文和设题有一定的难度。从考点的设置看,有重复交叉之处,比如,古诗鉴赏中,两个小题为同一考点,而且第一小题设题比较呆板。文言文阅读第18题与第22题重复考查了“之”字的理解与运用。但是瑕不掩瑜,此卷仍不失为一份大气、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引领语文教学方向的佳卷!
(点评:北仑区教研室教研员胡懿行,名师干红姿、赵霞、王文等)
【逐题分析】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另有附加题4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轻轻地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问(hòu) (1) ,欣(shǎng) (2) 落叶的轻舞;体悟浓郁的亲情,(xiǎng) (3) 受真挚的友谊;追寻先哲的思想,触摸生命的真(dì) (4) ——阅读改变人生。
沿用去年的模式,继续在语境中考查学生书写和运用汉字的能力,要求学生填写的“候、赏、享、谛”四个字都是常用字,估计实际答题中第四个字可能有些失分。这道题同时奠定了全卷“读书”的主基调。考点: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确书写汉字。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 (1) 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 (2) 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 (3) 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 B、融化 C、摆脱
同样是去年的选择词语模式:摆脱枷锁、驱散阴影、融化坚冰,属于容易题,考点: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3、古诗文名句默写。((1)--(5)题必做,(6)(7)两题任选一题)(8分)
(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3)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 ▲ ,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醉翁亭记》)
(5)杜甫在《望岳》中用“ ▲ , ▲ ”来抒情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6)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7)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名句题的考查依然沿用去年的模式,考点: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一到四句是根据上下文写句子,只需记忆,不写错字、别字即可,而且都是最常用的名句,基本没有难度。第五句是理解性考查,六、七小题是二选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与去年略有不同的是,这两道选作题考查模式一致、难度值一致,不向去年有难易之分,命题更加科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