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相信未来
设计指导思想
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基本上是议论、抒情,文字较浅白;而前三节意象密集,读来朦胧,成为解读全诗的一个“瓶颈”。对这几节的解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诗歌的“朦胧”,教师的做法往往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读读读,把学生当作了“读”者,于是学生始终停留在“读”的层面,其结果朦胧诗还是“朦胧”诗;一是讲讲讲,教师把自己当作了“讲”师,从头讲到尾,其结果是学生没作任何独立思考,难以养成真正的能力。前者忽视了教师,后者忽视了学生:它们都忽视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对话。而缺乏互动、交流、对话的课堂,不仅无法真正解读出朦胧诗的诗味,无法出色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好的倾向,我在设计《相信未来》案例时注重体现新课程“互动、交流、对话”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开始于1966年。两年以后,也就是1968年,“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位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这个青年是食指,他写的诗是《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快速阅读)另外,我再来补充一下食指的有关情况:他出身于革命家庭,他曾经也不能免俗,像大多数幼稚青年一样狂热过,热衷过“红色大串联”这样的荒诞行为,响应过“上山下乡”的号召,然而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良知——当一群造反的同学殴打教导主任时,他站出来劝阻;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当他写出一首首不满现实处境、向往美好未来的诗篇,并被大批青年学生追捧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迫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信未来》。
二、朗读生疑
1、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在此基础上,重点朗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因为这一节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者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解读意象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