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
想北平
江苏省扬州中学 于扬
设计指导思想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继续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的体会。
2、评点方法的采用以及在研习本文过程中实际效果的检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带着“古典的乡愁”的“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多媒体投影出《想北平》。】
二、〔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都有极深刻的印象。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在去国离家之后,他对北京的思念无疑是深沉而强烈的,而熟悉的北京的事物也就会伴着最强烈的思念不断地浮现于脑际,萦回不去遂成文章。
《想北平》写于1936年6月16日。当时的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出国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其间于故乡的亲近只是在梦中,思念北平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增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