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同步练习16
- 资源简介:
约14820字。
5.1《阿Q正传(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格非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当然,有时议论仅仅是为了调节叙事节奏。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
②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③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妨就以20世纪最伟大的三部小说为例,看看议论的运用和具体呈现。
④《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代表作,其中被最小化的恰恰不是议论,反而是故事本身。小说主体部分由一系列思想性随笔构成,故事成了承载思想议论的容器。建筑小说大厦的基本材料,与其说是人物的行为和命运,还不如说是作者、
1.第②段中加点词“金科玉律”的意思是 。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
A.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B.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C.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
D.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3.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因缺少议论而容易受到文学评论家们的忽视。
B.唐代传奇小说文末多有“论赞”,是因其符合当时读者的阅读心理。
C.作家应逐渐地减少对小说中人物具体行为的呈现,增加议论的篇幅。
D.如果是吸引读者的悬疑或侦探小说,那么一定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
4.第④⑤两段在论据上是否有堆砌之嫌?请加以分析。
5.阅读《阿Q正传》节选部分,结合本文观点,分析议论在《阿Q正传》中的作用。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正传•续优胜记略》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