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石钟山记
一.学习要点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进士。因政见和王安石、司马光都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入狱)。这种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苏轼的文章纵横奔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放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诗也有很高成就。他还是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②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团练使,官名,宋代刺史兼团练使,管民间武装,为虚衔,无职权)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市)德兴县任县尉(县令下属管地方治安的官),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散文。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身探访考察,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虽然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的精神应肯定。而苏轼就此议论的“事非亲历,不可臆断”的道理,更有重要意义。
2.课文内容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两种解释的疑问——质疑。
这一部分是议论,疑郦元之说,“钟磬”实验,为伏笔,中间月夜泛舟和结尾“叹郦元之简”与之相呼应;疑李渤之说为伏笔,中间寺僧敲石和结尾“笑李渤之陋”与之相呼应。
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缘由——解疑。
这一部分是记叙。月夜泛舟目见耳闻,照应开头对郦元之说的疑问,又为后文“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第3段):抒发感想:事须亲历,不可臆断——结论。
这一部分是议论。“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均照应开端和中间。
3.总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
①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缘由,解除了对郦道元、李渤之说的疑问,从而抒发了感想:事须亲历,不可臆断。
②写作特点
其一: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在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前后议论,中间记叙描写,通过记游来阐发道理。
其二: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详见前内容分析。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胡威少有志尚,厉清白。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