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70字。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离开了史料,一切历史研究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环境史学的存在和发展要以客观可信的环境史史料为前提,要建立在丰富的、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
环境史学因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而成为历史学中备受关注的分支学科。几十年来,环境史研究者致力于环境史学基本理论、学术方法的研究,环境思想、生态观、环境制度等宏观问题的探讨以及区域性环境变迁案例或具体环境变迁问题的剖析,从不同层面逐渐充实、丰富并支撑起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框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有的研究者对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容易导致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有几分证据,才能说几分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史史料是奠定环境史学研究基础、影响环境史学发展情况的关键,是体现环境史内涵及特色的核心。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运用,既是我国环境史学建设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环境史学有别于西方环境史学并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上超越西方环境史学的关键。
环境史史料主要是指记录、承载历史上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及其特点、形态、规律等内容的文本与非文本资料。由于环境变迁史涉及的要素众多,故其内涵包罗万象,不仅有环境开发的内容,也有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及修复的内容,包括多学科视域中反映环境变迁指标及有价值的资料、数据、实验结论等,因而几乎所有与环境相关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或口传文献、实物资料等,都可以纳入其范畴。
由此可见,环境史史料具有跨学科、复合性的特性。这些不同类型及学科的史料,在具体环境史问题的研究中,往往能发挥对环境变迁不同层域研究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对国家、地区环境变迁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能够更好地展现某类环境、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变迁脉络。在环境史研究中,如此海量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史料相互补充、印证甚至纠谬,可以形成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难以形成的整体性、共通性的知识谱系,既能让研究者探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特点、趋势等,也能让环境史学科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学术目的、学科定位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这是环境史史料对加强环境史学建设、推动环境史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所在。
当前,如何用好环境史史料已成为环境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搜集、整理、辑佚文本图像、口述、实物等史料中的环境史资料信息,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影音资料等环境数字史料,并进行校勘、辨伪、考据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根据环境史学的特性,用好史料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多学科史科贯通使用,二是形成多维立体的证据集合,让环境史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可信。
(摘编自周琼《环境史史料的特性与意义》)
材料二:
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既是史学研究深化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和现实的要求。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耦合。只有当各方面的条件具备并形成正向的相互作用,构建才能顺利进行。
第一,根据对世界和中国局势的判断和追求设定研究的主题。在对时代潮流的基本判断已经发生变化之后,历史研究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环境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备受关注的学科,但是研究者的观点不一,容易使目前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牢。
B. 在具体环境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类型及学科的大量史料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共通性的知识谱系。
C. 当前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全球背景下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需要对世界和中国局势的正确判断。
D. 无论是从史学研究深化、人才培养看,还是从现实需求看,我们都需要重视我国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环境史学高度重视环境史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运用,就能有别于西方环境史学,并实现对西方环境史学的超越。
B. 环境史研究结论要做到客观可信,不仅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还需要多学科史料贯通使用和多维立体的证据集合。
C. 构建中国的环境史研究话语体系要跳出欧美中心论形成的逻辑,要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为出发点,融入中国概念。
D. 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不足,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在学科的局限性,才能做到开放包容,实现研究突破。
3. 下列事例不能论证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世界环境史专家伊懋可说:“环境史和许多其他学科有关联,在环境史领域,我们可能比在其他领域更明白万事万物最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道理。”
B. 史料丰富是中国环境史的独特优势,它能够让我们梳理我国自然环境演变的脉络、特征,建立宏观叙事框架,为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科体系奠定基础。
C. 对于海洋环境史的研究,吴建新特别强调要“注意以人为中心,注意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要“注意自然生产力与人创造的生产力二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在新史学视野下,贺科伟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史料分为传世历史文献、文学类史料、出土考古资料和科技考古资料四大类进行介绍。
4.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一表明环境史学在于研究在一个地球的背景中认识和调整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B. 图二表明环境史学的研究定位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是复合的闭环系统。
C. 从图二看,环境史学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能够相互配合,从而构建话语体系。
D. 综合两图,研究中国环境史学,必须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的普适性。
5. 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请从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写一段提要,80个字左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研究者的观点不一,容易使……”归因错误,依据原文“也要注意到有的研究者对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容易导致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可知,导致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的原因是有的研究者对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味道
陈 新
还有一个故事,也与时间有关。表面的浮浅和内质的醇厚,都是时间的季节呈现。
几年前,穿行在人生青年秋色中的老袁刚搬来与我做邻居时,给人的印象挺不错的,因为他开朗热情,对人客气。
俗话说,阎王不打笑脸人,大家无法拒绝一颗和善的心。尤其是得知老袁离婚后,除了带走孩子,几乎净身出户时,大家更对憔悴忙碌的老袁充满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