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球与地图专题等20个专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20个专题)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地球与地图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0 交通.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 人类活动与环境.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2 人口与环境.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3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4 文化景观与旅游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5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7 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和河流的综合治理.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8 三类农业区域的治理开发.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9 交通运输、海岛和城市新区建设.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 地球运动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0 中国地理概况.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 大气性质和运动.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 海洋环境.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陆地环境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 聚落的形成与城市区位.doc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专题
一、高考展望
地球和地图专题内容考查的主要是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填绘图能力。它是地理学科高考最常考的内容,具体考查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空间定位及经纬网知识的应用。
根据等高线地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山脉走向、阴坡、阳坡等特征, 综合分析气候、地形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学生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由单纯考查地球和地图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二、考点透析与典型例题
<一>、地理空间定位及经纬网知识的应用
重要纬线及其穿过的地方
重要纬线 穿越地区
0° 刚果盆地(两次穿过刚果河)、东非高原、苏门答腊岛中部、加里曼丹岛中部、亚马孙平原北部
23°26´N 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阿拉伯半岛中部、印度德干高原北部、我国云南南部地区、广西中部、广东中部、台湾中部、墨西哥高原、古巴北侧洋面
30°N 非洲北部(尼罗红河口附近)、波斯湾北部(两河入海口处)、印度北部、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中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墨西哥高原北部、墨西哥湾北部(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佛罗里达半岛北部
32°N 秦岭——淮海一线的大致纬度
40°N 意大利南部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中部、里海南部、塔里木盆地中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北京城附近、渤海湾北部、辽东半岛中部、本州岛中部、美国中部
60°N 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波罗的海中部、俄罗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加拿大中部、格林兰岛以南洋面
90°N 北冰洋
23°26´S 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澳大利亚中部、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角、巴拉圭中部、巴西高原南部
30°S 南非(国)中部、澳大利亚南部、阿根廷北部、巴西最南端
40°S (新西兰)北岛南部、拉普拉塔平原南部、塔斯马尼亚岛以北洋面
60°S 横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德雷克海峡
90°S 南极洲
重要经线及其穿过的地方
重要经线 穿越地区
专题二地球运动专题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
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专题三大气性质和运动
一、考纲展现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干结空气(N2、O2、CO2、O3……)、水汽、固体杂质
(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垂直递变规律及大气运动方向
分层:对流层(下热上冷,直接热源是下垫面,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高,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大,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向高纬减小,赤道附近的对流层厚度约17-18千米,两极地区约8-9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2千米)
平流层(热量来自于太阳,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下冷上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能见度高,是飞行的理想层次,平流层中的臭氧层通过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形成一道保护伞)
高层大气(空气非常稀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由于温度高空气分子呈现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较大)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得地面白天的温度不致于太高。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但热较少,夜晚的温度不致于太低,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层的存在使得地面附近昼夜温差较小。
(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取决于其热量收支状况,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温出现在14时前后,陆地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两个时刻恰好处于一天当中热量收支平衡的时刻(海洋上相应向后推迟一个小时)。一年当中,陆地最高温北半球是7月份(南半球是1月份),陆地最低温北半球是1月份(南半球是7月份),海洋上相应向后推迟一个月。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在不考虑地形的影响下,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考虑到地形和洋流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突出,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突出的
专题四海洋环境
一、考情深度解读
命题趋向
本部分内容高考命题主要侧重于能力的考查,命题形式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的各种图表、材料分析展现。
1.海水的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的运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几乎是年年考,特别是结合有关图形来考察。例如,2002年全国文综第11~12题、2003年全国文综第37题、2005年全国卷Ⅰ第10~12题、2006年全国卷Ⅱ第36题。
2.由于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势,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岛屿争端、世界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变化,海洋污染的加重应多加关注。
二、主干知识整合
一、海水温度
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1)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表层海水以下变化很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二、海水盐度
1.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见下表):
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中,高纬度海区结冰会使盐度增高
专题五陆地环境专题
直击高考考点
1.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
2.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5.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本专题在形式上以多种示意图、统计图、经纬网图呈现,内容上多集中于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水资源与水循环、自然带、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能力上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要点串讲
要点一地壳变动和地形的形成
1.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①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②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同上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①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
玄武岩:比重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比重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②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专题十交通
(形式\我国的交通\世界交通\区位\城市交通通信\电信\邮政)
一、考点精讲
1、当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
2、世界海洋的主要航线和著名港口,世界主要航空港
主
要
航
线 (1)从西欧各港口经北大西洋到北美洲东岸各港口
(2)西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西亚、南亚、东亚各港口
(3)北美洲东海岸→巴拿马运河→北美西海岸各港口
(4)亚洲东部、东南部→太平洋→北美西海岸各港口
著
名
港
口 (1)亚洲—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亚丁、横滨、大坂
(2)非洲—亚历山大、达累斯萨拉姆、开普敦
(3)欧洲—伦敦、利物浦、马赛、鹿特丹、汉堡、圣彼得堡、安特卫普
(4)大洋洲—悉尼
(5)北美洲—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西雅图
(6)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
主
要
航
空
港 (1)亚洲—北京、东京、香港、卡拉奇、科伦坡、新加坡、德黑兰、雅加达、马尼拉。
(2)北美洲—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蒙特利尔、温哥华、西雅图、墨西哥城、火奴鲁鲁(太平洋)。
专题15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考纲要求]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知识精讲]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政治地图
含义: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内容: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变化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及其影响
大战原因: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协约国胜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德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解体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
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活动的扩散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西美洲,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一种手段。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
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
专题20 中国地理概况
[考纲要求]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讲解]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p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