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的形成》ppt1(微课)(4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课件 / 必修一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pptx, mp4
  • 资源大小: 24.5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7/7 11:03: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zzzysc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季风气候的形成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季风气候的形成 微练习.doc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季风气候的形成 微课设计.doc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季风气候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pptx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季风气候的形成.mp4

  微课课题:季风气候的形成教学设计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王德政
  一、教材分析: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部分属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第二节的逻辑关系是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移动、性质及影响,而季风环流是考虑到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后,对气压带和风带起到了分割的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必修二季风水田农业和选修五自然灾害气候因素的学习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已有能力包括绘制简单示意图、初步形成逻辑关系推理能力。不足表现为不能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原理和规律的归纳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将该知识点教学制成微课,供基础薄弱的学生反复观看,理解掌握并配套相应的练习进行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风向变化,掌握季风环流的定义。
  2.通过海陆风形成知识的复习,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
  3.通过动画(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风向变化)掌握季风环流的另一成因。。
  4.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气候类型的学习,掌握季风环流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5.通过比较分析总结,掌握两种季风气候的区别。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
  难点: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微课课题: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学校   姓名
  一、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特征是(     )
  A. 高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 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3.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北风     B.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南风
  C.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北风     D.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南风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地1月盛行西北季风,7月盛行东南季风
  B.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该年易产生洪涝灾害
  D.①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5.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①地高温多雨      
  B.②地寒冷干燥
  C.③地形成高压中心 
  D.为1月份左右
  图4为澳大利亚多年平均A月、B月近地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