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12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打包 Word版含解析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全书综合模拟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二) 地球上的大气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九)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六) 农业和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七) 交通运输布局 人地关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三) 地球上的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十) 区域经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五) 人口和城市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一) 行星地球 Word版含解析.doc
2017届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全书综合模拟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如图为1990~1995年非洲、亚太地区、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地区的区域森林面积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分别是( )
A.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西亚、非洲
B.西亚、美国和加拿大、非洲、拉丁美洲
C.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D.拉丁美洲、非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森林面积变化及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西亚,森林破坏严重,荒漠化面积广
B.②是拉丁美洲,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是森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C.③是非洲,森林面积的扩大得益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D.④是美国和加拿大,因纬度高,气候寒冷且经济发达,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2014年6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宣传主题是“绿色荒漠,美丽中国”,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舆论氛围。结合下图完成3~4题。
阶段检测卷(七) 交通运输布局 人地关系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16•银川模拟)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 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 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2.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缅甸油气管线,无论从其意义,还是建设施工难度,都堪称一项“超级工程”。读中国—缅甸油气管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缅油气管线从难度上被称为“超级工程”的主要原因有( )
①从A到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②从B到C,地形崎岖,山高谷深 ③从B到C,多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④从C到D,主要经过石灰岩地区,崩塌灾害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中缅油气管线从意义上被称为“超级工程”的主要表现为( )
A.有利于我国从缅甸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
全书综合模拟检测(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如图为我国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 1~2 题。
1.秋分日北京时间14:1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
A.松嫩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内蒙古高原
2.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则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至日当地昼长约14小时
B.夏至日当地正午日影朝南
C.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46°52′
D.冬季农业生产低温冻害多
海绵城市(下图所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3~4题。
3.海绵城市中的( )
A.树木、草坪可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