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漫笔
作者:王生云 时间:2007/6/7 8:51: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循环日记的启示——兴趣是魅力
我班李某,进入初中后不久,开始不写日记,渐渐地也不完成作业了。我找他谈过话,要求家长督促过,罚抄过,可无任何效果。对待学习,他有“三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学习成绩更是无从谈起。一学期过去了,像这样的厌学者也渐渐多起来。
通过对李某这些学生的进一步调查,我发现他们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渐渐地喜欢上了一些游戏、录象、上网等新奇的东西,也就是学习的兴趣发生了转移。怎样让他们再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想只有改进教法,激发兴趣。于是,针对学习写日记这一项,我便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小组,每小组用一个日记本,今天学生A写,明天学生B写……这样4天循环一次,每个月评比一次,看看哪组写得好。这样一来,可真谓一举多得,学生写日记的情绪高涨,也减少了我的批阅量。于是我将这一方法推广到背书中,由以前的小组长负责制换成每个人负责制:即每一纵排为一个小组,第一横排的负责第一课的背诵,第二横排负责第二课的背诵,以此类推,人人有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必须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有新奇感,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不断进步。
谈谈你的优点——自信是动力
我班有一位学生王某,初中刚进校,我看他身体素质比较好,便让他任体育委员,可在秋季篮球比赛时,他根本就无法参加,在球场上仿佛一个陌生队员。后来,我发现他参加的篮球兴趣小组也很少去了,不仅如此,他的表现也渐渐的差了,我当众批评了他几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恨屋及乌”,连我教的科目语文成绩也一落千丈。终于有一天,他向我提出了不当体育委员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严厉的批评了他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并让他当着全班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站在那里,一声不啃,僵持了很久,我灵机一动,说:“既然你不愿意说自己的不足,那说说自己的优点也行。”当然还是沉默,我为了让事态有个好的结局,我就让同学们来说说他的优点。这时,只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有说他劳动积极的,有说他爱为班级体做事的,有说他校外帮助别人的,还有人说他学习很努力的,等等。听了这些,只见他慢慢的低下了头,脸也红了起来。此后,他再也没说当体育委员的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在一次体操比赛中,还组织学生夺得了全校第二名。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不难遇到这类现象。可我们在处理时往往伤及了学生的自信,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对自己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放弃了努力。这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学生中的两端,而长期被忽视的,我觉得还是中等的学生,他们很少引起老师的关注,渐渐地也就有了一种消极的情感。因此,乐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更不能吝惜你赞赏的语言,及时的表扬,给学生以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扬其所长,自然就避其所短,让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急功进利,欲速则不达——方法是潜力
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初中进校成绩比较优秀,半期考试家长很满意,可从言语中也透露出他对孩子的渴望,希望名列前茅,考上重点高中。可事与愿违,期末考试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许多。家长得知这个成绩,当晚就给我打了电话,言语中带着气愤和责怪。寒假,他便给孩子请了辅导老师,不但补了课,还将七年级下的课程也学了多半。第二学期,家长给学生买了很多试卷让学生平时完成。慢慢地,我也发现这位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平时也很少参加活动了,性格由开朗变得沉默了。又到了期中考试,结果成绩滑到了中等。在我与这位同学的谈话中,我发现她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现代的中小学生,心理压力太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就只有在啃书本中度过,如笼中之鸟,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整天被苦闷、不满的情绪所困绕,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过度期望值,孩子是很难达到要求的,有些孩子可以忍受,可有些孩子就索性放弃追求,产生了厌学心理,欲速则不达。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求学的大好时机,可我们要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不能存在功利思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把成人化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什么学习好就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这些功利思想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乐学,还应遵循学习生活的逻辑。要让学生乐学,教育方法才是真正的潜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