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者:闻冠军 幸晓艳 时间:2008/11/5 8:27: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材料。近些年来,各类形式的作文都拿苏轼说事,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运用得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1.写坎坷人生遭遇,显豁达生活态度。
《风雨任平生》(2004年福建卷)
文章以排比句开篇:“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高度概括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一生。接下来概述几次被贬的人生遭遇,其中穿插引用几段诗词来丰富人物形象,写苏轼虽遭迫害和诬陷,仍无私坦荡不忘为民请命,无怨无悔的为百姓做事。文章最后引用《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苏轼被贬后凄苦的心境和灵魂的升华,道出了他在风雨飘摇中无视风雨的乐观豁达和超然心态。
本文以苏轼坎坷的人生遭遇和豁达的生活态度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文章始终,笔墨非常集中。
2. 恰当化用诗词名句,巧用事迹演绎文章。
《东坡的明月》(2004年重庆卷)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人。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此文巧妙化用诗词来彰显诗意,文章只用了一句话,接连化用了苏轼的六首诗词,毫无斧凿之痕。
3.撷取生活片段,结构文章内容。
《站在哪里》(2005年全国卷)
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中的两个重要驿站:黄州和苏州。被贬黄州,他夜泊绝壁,探究石钟山的得名,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赤壁怀古,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感慨人生如梦;与友人泛舟,他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受入世与出世之玄机。被贬苏州,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疏浚清淤,修十里长堤。
这两个事例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不同的人生位置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巅峰,在苏州修筑民心苏堤。站在哪里他都能成就自己的非凡人生。
4.巧借诗文意境,细探人物灵魂。
《东坡的选择》(2002年江苏卷)
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痕迹。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我终于超脱了。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文章以苏轼的一生为经线,以其被贬黄州为纬线,借《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意境,进入心灵深处探幽历险,展示了苏轼出世与入世的灵魂冲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