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异标新二月花

作者:新沂市第一中学 朱胜利  时间:2008/11/26 10:44: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高考作文虽然不乏创新佳作,但和高考作文的总量相比,可以说是寥如晨星。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突破常规的写作模式,导致大部分的高考作文流于平庸。文贵求异,思贵创新,优秀的作文总是要拒绝平庸。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高考作文固然无可厚非,但充满个性、富有新意的文章更耐人品读。要想作文出色,必须在立意等方面有所突破。
  立意求深  高考作文立意是多元的,因为材料或话题的含义本身具有多重性或广阔性。元代学者戴帅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言也,方可用之。”意思是说,作文立意应力避审题之初的肤浅认识,通过筛选提炼,从多样的立意中挖掘出材料最高层次的内涵,选择最深刻的立意。为使立意更加成熟、高远,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平凡的事物,要对材料进行横向或纵向分析,正中求反,同中求异。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读世界,立意才会闪耀出求异思维的光芒。06年安徽《品味清淡》这篇文章初读便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出类拔萃的印象。首先从题目的拟定,就显得别出心裁。一般考生在读这个话题时,想到的无非是读人生、读父母、读自己等等,容易下笔但不易出彩,而这篇文章的作者“艺高人胆大”,选取了清淡作为写作对象,可见视角独特,功力颇深。相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面较窄的一般考生来说,能有这种认识,并且能用这种朴素而有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不易。江西关于“雨燕减肥”话题作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说信心、勇气、能力等等,一考生《成功拐拐弯》。独辟蹊径,得出“在成功的十字路口上,向前走未必能抵达目标”,拐拐弯结局就会不一样的结论,使得文章主旨新颖独到。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敢于对事物重新认识,即使是陈旧的材料,也要能挖掘出人们不易觉察的内涵,通过朴素发现美丽,通过平常反映新奇。06天津愿景  面对试题“愿景”,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从正面去理解和阐释的,而本文作者见识过人,大胆地运用逆向思维,振聋发聩地喊出“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作者对“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现实有着痛彻入骨的体验,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也有深刻独到的认识。
  选材求新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选材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材料积累匮乏,材路不广。致使选材落入闹区、老区。我们虽然不排斥传统选材的可行性,但摆脱从众效应的选材一定会给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乃是作文素材的最直接的来源,新颖的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总能引发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品味。就要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展开思考,面对生活正确思考,面对生活多向思考,面对生活深刻思考,独立的思维品质,独到的方式审视世界的方式。不同的事物,才能发现其共性,同样的东西,才能发现其个性。选材方能避熟就生,生活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可预知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为有了许多的创新才充满美丽和期待。“北京的符号”这道作文,可写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在宽泛的写作范围内,选写哪一个对象作为“符号”,写这个(些)“符号”能否新人耳目,这就大有讲究了。一考生写“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胜人一筹。此文收尾处那醉人的“冰——糖——葫芦……”“葫芦——冰——糖……”,萦绕于读者耳际,留存于读者心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材料来自学生对阅读的独特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是否有个性思想,以学生多少文化知识为前提。阅读的范围广,积累的材料多,学生的选材才能呈现多样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见闻不广,必须通过阅读弥补观察的不足。阅读积累中,不是用概念化、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对既有思想的作被动的接纳与传递,而是用独立的思维品质,博采众长,通过对材料压缩整合,孕育新鲜的思想,渗透作者的个人倾向。2006年“北京的符号”,一位考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显然是非常熟悉的;对老舍先生为什么能成为“北京的符号”,理解也是透彻、全面的。这都有赖于平日里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在他眼中,老北京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蓄积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学知识及理智的个性思考。福建《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深厚的积淀使文章辞彩飞扬。源于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他对余秋雨的文章、鲁迅的诗歌、庄子的名言,对海德格尔的精神、杜丽娘的风采、五柳先生的理想、东坡先生的志向,乃至梭罗瓦尔登湖的风光、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神韵,可谓心领神会,烂熟于心。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既突出了中心,彰显了个性,又使文章辞彩飞扬。
  文体求异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要求大都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虽然作文的文体要求呈现既限制又开放的形式,不过,文体开放在目前仍旧是主流。据资料统计,2001年考生写议论文的占52%,写记叙文的占22%,最近两年在文体的选择上虽然趋向多样化,但总体来说文体仍比较单一。文体不限,实质上是解放了考生的“手脚”,给考生创造了“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的机会。这意味着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施展写作才能。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仍以常规文体为主。其实,除常规文体外,书信、戏剧、日记、小小说、调查报告、电视脚本、杂文、小品、采访稿、演讲稿、网络博客、论坛帖子等应用文体都可选择,不妨选择冷僻的文体机智地运用这些众多学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来构思成文,以此来体现强烈的创新意识。所以考生可在文章的形式上翻新花样,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巧妙包装。当然这些形式的采用,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灵活确定,选择何种文体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形式要与内容和谐统一。其次要看它是否自己擅长这种文体,能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是否能够张扬个性,体现创新要求。06年浙江〈〈夫子,请听我说〉〉 文章运用与孔子对话的方式,婉商之中渗透着对人生、命运的真挚思索,情与理巧妙地交融起来,打动人心。2006年高考湖北考生选择古祭文的体裁,以文体取胜,虽有小小的不足,但最终分数很高,祭文形式功不可没。2006年福建一考生的《无字碑歌》用史论人物评赞体的文体,别开生面,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语体求活  语言表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刘勰说过:“水合珠而出色,山蕴玉而增辉。”语言鲜活,独特有个性,本质上就是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语言切忌苍白无力,因为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温开水在读者眼里是语言贫乏的表现。常规的语言组合固然能体现语言的古典庄重美,但非常规的语言组合能显示出一种变化美。有位哲人说:走路的时候,两腿的姿势有了变化,就可能是绝美的舞蹈;说话的时候,舌头的方位有了变化,就有可能是绝妙的音乐。常规的语言组合,固然体现语言的形式美,但非常规的语言组合能显示一种变化美。回顾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作文成功的条件离不开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的语言。作者精心打造的语言无不透露出一股灵性,一份才情素养,征服了读者。它可以是医学术语,也可采访手记;戏剧   可以是原生态方言俚语,也可以是文言白话。无懈可击的论证,可以是精彩动人的描述,可以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情,可以是令人顿悟的哲理,甚至可以是非常巧妙的标点符号。湖北《自省》这篇议论文的语句运用是一个亮点:作者语言功底深厚,语句典雅含蓄,骈散结合,散文诗笔调抒情味浓,拂去了日常议论文的恣肆纵横,而从容淡泊,恬静雅致,极富文学底蕴。文中不乏精美的对称句,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读之,悠悠然韵味无穷,为本文添色不少。2000年一篇满分作文《爱,是怎样炼成的》语言灵动畅达,丰富凝练,句式整齐中见变化,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福建《珍 珑》这是一篇颇具才情的,用《桃花源记》的手法,用文言文作叙事载体,诠释话题“留一点空白”的考场佳作。作者一挥而就,写得精警深刻,文采斐然。作者将历史知识、围棋战法、佛教思想、哲理思考、辩论技艺巧妙地融于一炉,使自己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令人为之击节。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突破平容的樊篱,令人拍案叫绝。语言典雅精致,文白互渗,营造了低回深沉、冷峻凄怆的感情基调,其淳厚的文言功底令人钦佩不已。为体现个性,要训练学生运用鲜活的且底蕴丰厚的语言,追求语言最佳的表达效果,才能令评卷者刮目相看。语言的创新,就是要求学生的语言要有个性化的风格。做到“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
  布局求变  清袁枚说:着意画质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艺术。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标志。一味地堆砌材料必然导致肢体的苍白无力。对于800字左右的作文来说,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然会索然无味,在短小的篇幅中,更应该注意结构上的苦心经营,对那种四平八稳的模式要敢于突破,在章法布局上敢于标新立异,收到“尺水兴波”的效果。也正因此,刻意构思,精心安排,力图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迭起,往往在有几百字甚至百十字的短小篇幅里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奇效果。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开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结尾文如撞钟,余音不绝。设计得入情入理。只有让读者感觉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或先抑后仰,或欲擒故纵,或悬念层叠,或撷取画面,惑一线穿珠,或众星拱月,或烘云托儿或回环反复。或一字立骨,或虚实结合等等。06天津愿景  构思上很有特色,从探寻林黛玉的“愿景”,写到明白她“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景”;从“我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愿景”,谈到“追求一切美好事物”,把自我的心路历程表达得委婉动人。06年湖北《三生有幸》三春草,三伏花、三九雪,三幅画面感情细腻动人,时间的变化沉淀感情的浓烈,思念的深沉。结构清晰严密:题记——正文——后记;正文又分为三部分:立春、小暑、大寒,每部分又由写景、回忆两部分构成;前后照应点题,深化中心。小标题运用诗句自然脱俗,俨然作者妙手偶得之。06年福建《空白中的独舞》用别致的结构飞扬文思,以精彩的画面解读话题,作者用三个小标题串缀,用对比手法,分别从饮茶、绘画、人生三个角度,从容自如地、深入浅出地对话题作了精彩的解读。舞出了智慧,舞出了魅力。
  清代学者赵翼在《书怀》中说:“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的火花,是考生自我意志和创新精神的表达。为使作文有创新,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寻求第二个答案。当然,创新也不必面面俱到,一方面有特色。否则,太象别人便失去了自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