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49(2份)
- 资源简介:
共23张。本课件主要分析讲述了荒漠化的成因,有学生探究活动,适合新课教学。
荒漠化的防治 课件+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ppt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doc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荒漠化的成因)
【目标导航】
1.通过对民勤县荒漠化的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2.通过案例研究,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一般方法,进一步领悟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过程指导】
一、课前发现
任务1:阅读课文,将关键词填入框图(注意因果联系),完善“荒漠的形成原理”。(关键词: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地面裸露,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植被缺失,风沙侵蚀)
任务2:结合课本、地图册等资料,从气候、地貌、河流、植被、土壤五个角度简要概括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提取一个最能反映自然特征的关键词。
任务3:干旱和 均会引发荒漠化,是荒漠化的重要自然原因。你觉得哪个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更为关键?说说你的理解。
任务4:结合教材简要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及根源。
二、课内探秘
主题:探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荒漠化过程的相互影响。
方式:案例剖析。阅读案例资料,写下你的见解,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民勤,“第二个罗布泊”?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是石羊河流域下游的狭小绿洲,三面环沙,面积约1.6万㎞²,总人口约30万。县域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县域全年降水稀少(约120毫米),年均蒸发量约2600毫米,淡水极度匮乏,生态十分脆弱。
先秦时期,民勤保存着大片湖泊和草原,是生态优良的牧场。史载,民勤历史上最大的湖泊——潴野泽在西汉早期仍是“水势浩淼,波光粼粼”。西汉到晋的400多年间,东部农耕文明随人口西迁,向绿洲渗透,农垦规模扩大,而牧业持续发展。明朝至清末,河西灌溉农业兴起,移民垦荒规模急剧扩张,大面积耕地取代了广阔的天然草场,土壤盐碱化现象开始加重。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绿洲悄然发生改变。民国至解放初,上游武威市农业迅猛发展,主要水源地石羊河水量大减,致使民勤生态恶化,荒漠化急速发展。
民勤绿洲由古代的水草丰美演变到今天的三面环沙,历经沧海桑田,生态环境也演变为现在的荒漠化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对民勤的荒漠化问题十分关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观察显示,民勤沙区荒漠化蔓延的范围还在扩大,程度还在加剧,危害还在加重。若不加紧治理,民勤将在几十年内消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县一旦消失,河西走廊也将成为一个名字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