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试卷(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练习(打包9套)中图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提升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5.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6.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7.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__风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8.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3课时大气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9.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0.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第5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1.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2.doc
第二节 水的运动
点 拨
(一)教材第46页“探索”
水从晒暖的水面蒸发,遇到塑料纸会在上面凝结成小水珠,由于石块压着的地方略低,水珠顺着塑料纸流到装沙的小瓶上方滴落。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循环的形式表现的。
(二)教材第46页“学习指南”
1.水循环是个复杂的关系,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与陆地内循环。在水循环中,蒸发是初始环节,海面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为: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3.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气候、海洋渔业、航海业、海洋污染等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材第47页“思考”
可以。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和植树造林等。
(四)教材第48页“读图”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在盛行风作用下,表层海水随风漂动,并带动其下层海水流动,在广阔的海洋中形成大规模洋流。
(五)教材第50页“读图”
渔场多是寒暖洋流交汇形成,其中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均符合这一规律,秘鲁渔场是受秘鲁寒流加上离岸风影响形成的。
(六)教材第52页“思考”
1.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地区,大多在圣诞节前后,洋面气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使东太平洋暴雨频繁,而东南亚气候干旱,全球气候反常等。
(七)教材第52页复习题
1.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它们都是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之间进行,只是循环的范围不同而已,并且海陆间循环将海上内循环与陆地内循环联系起来了。
2.非洲西海岸、秘鲁沿岸的沙漠气候与寒流有关,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与暖流有关,北美、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向高纬延伸与暖流有关等等。
[学业达标]
1.“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 )
A.静态水资源的更新过程
B.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环节
C.水循环的降水和蒸发环节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点 拨
(一)教材第53页探索思考
粗的沙子先沉积到瓶底,然后沉积的是细沙,最上层是泥土。受外力侵蚀与沉积作用影响。与自然界中河流的沉积物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发生沉积作用。但它没有自然界河流沉积物量大,效果不太明显。
(二)教材第53页学习指南
1.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见教材第57页图2313。
(三)教材第59页思考第2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使地表出现峡谷。
(四)教材第59页复习题
提示:1.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是判断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褶皱通常是地壳水平挤压变形的结果,而断层则是地壳受到挤压或拉张后断裂并发生位移。
2.地震主要有天然地震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地震。天然地震主要有两种成因: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以构造地震为主。震级是表示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对地面的破坏强度也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
3.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整个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若干单元,即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黄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上游地势陡峻,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以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下游地势平坦,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甲 乙
丙 丁
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甲是火山爆发,属内力作用,乙类似黄土高原的外貌是流水侵蚀作用,丙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点 拨
(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第1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
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
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反之气压上升。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3~4题。
甲 乙
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第3题,甲、乙两箱内空气都获得了同样的太阳辐射,但箱内气温不同,说明太阳辐射不是箱内空气的直接热源。甲箱内放土,其比热容比空气小得多,因而升温更快,辐射传递给空气的热量也更多,因而箱内温度也更高,这说明了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