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练习试卷(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练习(打包4套)中图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总结提升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7.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4.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练习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5.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120180918416.doc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点 拨
(一)教材第68页“探索”
1.从事例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提示: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而言,这个地区的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构成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材第68页“学习指南”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3.热量、水分。水分、温度。
4.某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有类似的规律。但在干旱地区,由于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三)教材第69页“思考”
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栖息的动物减少,甚至灭绝;水旱灾害频发;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对土壤的冲蚀加剧,河流的含沙量增加。
(四)教材第72页“思考”
不是。位于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下的大陆西岸降水很少,终年干燥。
(五)教材第72~73页“案例研究”
1.(1)南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的相同点:南北两坡自然带呈现有规律的更替。原因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2)南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的不同点:南坡植被复杂,北坡植被简单;南北两坡基带不同。原因是南坡与北坡纬度位置不同,相对高度不同;还与南坡为阳坡、迎风坡有关。
2.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类型、更替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六)教材第73页“复习题”
1.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如:
气候与水文:丰富的降水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流径流量大。
气候与生物: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
气候与土壤:热量、降水丰富,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所以自然土壤的肥力偏低。
2.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其中纬度地带性是热量或纬度差异,经度地带性是水分或海陆位置差异,垂直地带性是水热或海拔高度差异。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提示人们开发资源时要适度,否则会引起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治理环境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示人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第一节 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点 拨
(一)教材第62页探索思考
提示:观察图片中的植被特征,比如:每棵树的树干、树枝特征,树木在地表分布的疏密情况,可知植被的差异反映了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
(二)教材第62页学习指南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
2.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3.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制约。
(三)教材第63页活动
提示:该活动首先要结合周围的地理事物去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分类。
活动1:可以联系当地实际加以列举,如高山、平原、农田、树木、河流、楼房、工厂、道路等。
活动2:可以根据列举的内容加以分类,如楼房、工厂、道路等是人造的;高山、平原、河流等是天然的;农田、水库、渠道等是天然物体经过人类改造的。
活动3: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含义,如高山、平原、河流、树木等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楼房、工厂、道路等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四)教材第63页思考
气温、降水及其组合。
(五)教材第66~67页案例研究
1.一个地区(通常是城市)由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以及植被稀少等诸多原因,造成该地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该地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故称为“热岛”)。
2.
影响 表现
城市气候 “热岛”效应使城市雷暴天气增多,降水过于集中。夏季高温日数逐渐增多,还会使市区和郊区各季节的早与晚发生变化。城市的春夏季比郊区提早,秋冬季推迟
城市生产 连续的高温天气会使城市工业用电、居民用电等能耗剧增,造成电力紧张
居民生活 居民感到不适和烦躁,甚至发病
(六)教材第67页复习题
1.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和水源,下垫面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海陆差异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海陆上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及降水量都有所不同,分别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
洋流影响:暖流经过使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寒流经过使气温降低,降水偏少。
地形影响:地形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流运动、降水等,从而影响气候。地表反射率影响气温。
2.略。
3.略。
[课堂小结]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
1.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了径流的季节变化
解析:生物根系发育在岩土中,必然对岩石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这就是风化作用,故C项正确。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小、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减缓径流速度。
答案:C
2.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
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
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
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由流水侵蚀形成,应该是水文要素;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应该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属气候要素;绿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植被(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A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 ②地势起伏大 ③河流短急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该地为亚热带或热带区内的某一岛国。影响植被种类丰富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因素。
答案:C
4.据观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约10%,但地表径流却增加了3%,最可能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有关( )
A.地形 B.植被
C.河流 D.洋流
解析:地表径流增加,说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B
5.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解析:枯水期,河流搬运能力低,含沙量小;洪水期,河流搬运能力强,但对咸潮影响小;根据大气环流形势,北美西部的温带荒漠不可能被带到北太平洋;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作用强,流水作用弱。
答案:B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6~8题。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