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教案
- 资源简介:
约5440字。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教案
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 教学内容: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2)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组成要素。
(4)掌握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并学会利用这些基本因素分析典型气候。认识气候复杂多样,学会分析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基本方法。
2. 知识结构:
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水文、地貌、气候、生物、土壤之间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环境及其要素(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商业等)
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某地区的气温状况
(2)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某地区的降水状况
(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表物质组成)→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的差异)
(4)人类活动(释放余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气温及降水的变化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2. 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 具体内容
(一)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要素组成,分别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要素中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大体一致。通常描述气候特征时我们以描述气温降水的特征为主,其它气候要素都可从气温和降水状况分析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中,总结概括出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
1. 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因太阳辐射导致不同纬度上的冷热差异,这也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日照时间: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到达量大;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到达量少。南半球正好相反。
随纬度、季节的分布情况:
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因纬度、时间而变化——春秋分时,赤道最多;夏至时,23°26′N最多;冬至时,23°26′S最多。
影响太阳总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量也越大;云量越多,太阳辐射量越小
总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总辐射,在夜间为零,日出后逐渐上升,中午最大;一年中夏季大,冬季小。
一般是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2. 大气环流——不同环流形势下,气候不同
在太阳辐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大气环流促进全球水热交换,使不同环流形势下气候不同。
3. 下垫面因素——影响局部气候
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1)海陆差异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表(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2)洋流的影响:
洋流对高低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影响。据统计,从低纬地区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
一般来说,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增高,降水机会多;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的机会极少。如大西洋西岸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使高纬地区的西北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季最冷月均温比同纬度高16-20℃,呈现森林景观;而同纬度的北美洲东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一年冰冻期达9个月,出现冻原景观。在寒流和暖流相遇的地区,由于温度不同的空气混合冷却,常常是多雾地区。
(3)地形的影响:
海拔、山脉走向、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个最大限度,超过此高度,山地降水量不再随着高度递增;迎风坡多雨,为“雨坡”,背风坡雨少,为“雨影”。
(4)其他因素的影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