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位分析》学案
【学法导航】
项目 内容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的区位注意因素中自然因素有原料、动力(燃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2、工业选址的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当选在具有明显的优势区位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最高的利润地方。
3、最理想的厂址:原料和燃料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理想场所,因此,也就是考虑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4、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因素
(1)原料指向型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2)市场指向型: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3)动力指向型: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5)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区位的选择 4、科技: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1)、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鞍钢)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改革开放初期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宝钢从靠近矿产转向靠近市场。
(2)、钢铁工业区位变化;早期的炼钢时代,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如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期,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如我国包钢、武钢、鞍钢),二战后转向钢铁消费区布局(如上海宝钢)。
5、随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选择应非常慎重。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工业,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6、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修建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西部兴建一批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为谋求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了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力度。
7、工业投入有三大因素。即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市场、材料、能源、交通),技术因素。需要强调的是:①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得多。许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灵活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厂外)。②不同的工业部门各投入要素所占的比重也各不相同,于是按投入不同形成了四种工业类别: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③市场经济中的工业投入——产出——销售三大环节顺畅,工业生产才可以持续进行。但随着工业对投入要素要求的变化,要将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环境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应考虑近河湖分布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人文因素 运输 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新型运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集中于原料地和市场的状况。
市场 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机械化、自动化降低了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提高了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廉价劳动力吸引劳动密集型工业布局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布局
集聚效应 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和协作
个人偏好 个人的兴趣、爱好、乡土情感等影响工业区位
环境条件 环境标准成为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工业部门 主导因素 布局理由
制糖厂、炼铁厂、
水果罐头厂等 靠近原料 因为原料>产品,接近原料
可节省运费,减少损失
印刷厂、家具厂、啤酒厂、汽水厂、食品厂 靠近市场 因为原料≤产品(增重增体积),
接近市场可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炼铝厂、化工厂、炼钢厂 靠近动力(能源) 因为这些工厂能耗大
电子装配厂、服装厂、
制鞋厂、伞厂 靠近廉价劳动力 耗劳力多,技术不高,接近廉价劳力地区,
减少工资,降低成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