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320字。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 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一、成因
名词解析
图片(或视频)播放
(一)地形分布
(二)地区分布
(三)气候特点
(四)其它因素
(五)人为因素
思考问题,承接下文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流水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崩塌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给上述地区的气候特征准确定位。
分组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了解三种自然灾害
形成的关联性。
学生阅读材料,整理归纳人为因素的行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够在阅读与观察中获得知识,增强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了解上述灾害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山区,这是学习该种灾害成因的第一步。
在学生交流发言过程中回顾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熟练运用地图、熟悉中国地形区,了解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
认识灾害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并得出另一个影响因素:气候(暴雨)
气候因素也是引起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讨论、交流加强对气候因素的认识。
自然灾害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灾害的形成是复杂的综合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
理解人类的活动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止自然灾害发生的基础上。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