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ppt7
- 资源简介:
共23张。含小天地大视野、课标自主落实、学案互动探究、要点突破、经典例析、课时作业等环节,练习共15小题,约4860字。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2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解析】 由图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答案】 A
2.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解析】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答案】 B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4.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 ℃,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
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 从题图中“粮食增产”图例及在图中的分布可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0~40%或40%以上,南半球则会出现减产。从题图中看西亚粮食增产可大于40%,说明这里的雨水增加得最多。
【答案】 3.B 4.B
5.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以下为考察期间获得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 ℃,而今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2~-3 ℃;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二 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熊。
(1)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2)根据资料,考察队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1年《波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使北极熊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另外,根据题干信息,污染物通过食物在体内富集,威胁了北极熊的生存。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该区域气温升高,海洋冰明显融化减少,出现无冰地带。第(3)题,因为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够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答案】 (1)D
(2)气温升高 海冰减少,出现无冰地带
(3)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