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ppt45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9张,教案约2580字。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比较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畜牧业(教材图3.1和3.2),总结农业区位含义: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该事物的位置;
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
热量、光照、气温日较差、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拓展:(1)光照和热量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光照是指太阳辐射的光效应,一地区的光照主要取决于光照时间,而光照又受云量、海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热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越多,相反,纬度越高热量越少,此外,还有海拔因素,同一纬度,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6℃。
光照与热量也有密切的联系,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关系,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