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ppt7(2份)
- 资源简介:
共15张。本课件主要从认识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两个方面进行讲述,设计简洁,图文结合。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件+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课件.ppt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docx1教学目标 评论(0)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理解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及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评论(0)
1、学生已经学过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备了学习该节内容的基础。
2、高一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学习,已经适应了高中课堂中要求学习讨论、探究的学习模式。
3、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重点难点 评论(0)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4教学过程
4.1 共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运用视频导入 评论(0)
俗话说得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存在许多神秘奇特的地理现象,比如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喀斯特地貌,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个神秘的大湖,观看视频《吨湖闪现》,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活动2【讲授】认识喀斯特地貌 评论(0)
吨湖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呢,通过本节课的学校,我们就能找到答案,首先请同学打开课本,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找到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①喀斯特名称的由来②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1、喀斯特是欧洲巴尔干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名字,现在被用作石灰岩地貌的代名词。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提问同学,同学作答略。
活动3【讲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评论(0)
用幻灯片展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在讲解过程中重点突出喀斯特作用的两个作用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先展未形成喀斯特地貌以前的山体图片,接下来展示未发育完善的喀斯特地貌山体图片,设问同学们发现山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我们刚刚了解到的喀斯特作用的一种,叫溶蚀作用,接下来 展示溶蚀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问同学在山体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展示喀斯特作用的另外一种形式淀积作用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展示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貌的山体图片。
活动4【活动】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评论(0)
探究一: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程文字和图片,填写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并由其中两个小组用多媒体展台展示讨论的结果。
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然后让其中两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活动5【讲授】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吨湖成因推测 评论(0)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