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590字。
《水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水循环”和“洋流”。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二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四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考情分析】
考点 分值
2016全国卷7-9 森林的作用与水循环 12
2016江苏卷7-8 森林的作用、水循环的环节 4
2016上海卷11-12 海绵城市 4
2015全国卷1-3 雨水花园对水循环的影响 12
2015安徽35(2) 简析湿地的形成条件 14
2015海南卷8-9 水循环的环节和意义 6
【学情分析】
1、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
2、学科能力欠缺,不能准确的解读材料和问题,答题思路不清,答题的规范性欠缺。
【设计思路】
水圈是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在太阳能作用下,不断交替转化为气态、液态或者固态,并通过全球水循环在地球表层及大气中不断运动。
水循环是这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复习思路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二是精析水循环的影响因素;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模版归纳。本节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阐释地理原理、运用地理规律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理解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整体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解决的策略体系;
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答题习惯。
学习重点: 应用水循环解释地理问题;理解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地理案例,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城中看海----城市内涝
高考考向分析
学习目标展示
展示学案【课前自主梳理】
强调模糊基础知识
一、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应用水循环解释地理问题
小结:湿地形成条件
变式训练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人类活动有哪些?
小结: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的成功案例
总结:原因既有自然又有人类活动
思考:城市内涝的原因
认识水循环是考察的热点知识
完善学案【课前自主梳理】
【高考对接】(2016年全国卷)
【感悟高考】(2015年安徽卷)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变式训练】
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感悟高考】(2013山东卷)
城市内涝的原因?
如何防治城市内涝?
【感悟高考】(2015全国卷)
【能力提升】
图中R以上河段水量逐渐减小,分析原因。(8分)
【课后巩固】(2016年上海卷)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设 生活情景引入,注意 注意 力集中
明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完善基础知识
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规范答题
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培 培养学生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提升分析问题的能 力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高 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