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题(24份打包)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24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二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三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五) 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下图,回答1~2题。
1.此区域具有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各自具有的特征是( )
A.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
B.绝对一致性和相对一致性
C.差异性和整体性
D.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区域为流域(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它有明确的界线(分水岭)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并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但它没有政治地位。第2题,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变性四大特征,区域内部表现为整体性的特征即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表现为差异性。
答案:1.C 2.A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A处著名的矿产及矿产地是( )
A.铁—鞍山 B.煤—抚顺
C.铜—吉林 D.石油—大庆
4.A处所在的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有生产力较高的黑土
B.有全年温和多雨的气候
C.人口稠密,有充足的劳动力
D.有单产高的农作物水稻
5.C地与A地相比( )
A.年平均气温高 B.降水略丰富
C.地形更平坦 D.水源较充足
解析:第3题,A处位于松嫩平原上,这里有我国著名的大庆油田。第4题,A处的松嫩平原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气候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人口稀疏,人均耕地多,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第5题,C地与A地虽然都位于长白山地的背风坡,但C地距海更近一些,年降水量较A地略丰富。
答案:3.D 4.A 5.B
读图,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
……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4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3.C 4.A
2014年2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 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材第26页活动
本活动的内容虽分为三个小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路: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沿海低地国家关心木材产量。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
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教材第29~30页活动
1.至少15年。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掉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当休耕期小于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若休耕期大于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成为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
教材第36页活动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材第17页活动
答案:从图2.3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由于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第20~21页活动
答案: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给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2.9中可以看出,农作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4.图2.10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