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与减灾》学案(打包6套)
- 资源简介: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5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77.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78.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79.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80.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防御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81.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24382.doc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考点精讲】
1. 防震准备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实施地区 地震危险区
实施单元 家庭
实施方法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防震会
具体内容 制定具体、切实可行对策; 树立防震意识; 清楚逃生途径; 掌握自救、互救的方法
2. 避震
(1)最宝贵的自救机会: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的十几秒时间。
(2)地震发生时,选择最佳的避震方法,往往能减小灾害损失。
室内 平房或一楼 选择“跑”
现代高层建筑 就地躲避,防止被坠物砸伤
室外 室外空旷地方活动 到开阔空地上躲避
街上行走 远离高层建筑物和危险物
行驶的汽车 抓牢扶手,降低重心,震后再下车
百货商场 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
3. 震后自救与互救
【典例精析】
例题 (安徽高考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自然灾害的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考点精讲】
1. 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 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的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覆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监测等。
3.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涝灾情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典例精析】
例题 2008年9月6日1l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一号”A、B卫星。发射的“环境一号”A、B遥感小卫星是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三颗卫星中的两颗光学卫星。
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一号”将利用其“天眼”对地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灾害发生进行大范围、全天候的遥感监视;及时反映生态环境,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灾害进行快速评估;结合其他有效手段,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重建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与传统的地面调查和飞机航测相比,卫星遥感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2)遥感监测土地资源的作用有哪些?
(3)卫星遥感在减少灾害损失方面有许多作用,请举例说明。
思路导航:卫星遥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探测范围广、速度快等方面,而卫星遥感在减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