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ppt1(11份)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件教学案)(打包11套)鲁教版必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2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过关检测四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29.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__以洪灾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__以洪灾为例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1.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3.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5.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小专题大智慧浅析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小专题大智慧浅析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课件鲁教版必修120180116437.ppt
单元过关检测(四)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1.D 2.B 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第2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4.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3.D 4.B 第3题,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单元活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1.概念
是在距离地球一定距离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最后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2.性质
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3.原理
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征不同。
4.环节
信息获取→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和应用
5.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1.应用领域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2.作用
推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
3.发展趋势
实用化、商业化和国际化。
三、学看遥感影像
1.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在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影像特征,这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又叫判读标志。
2.影像解译标志的分类
类型 界定 特征
直接解
译标志 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 包括遥感影像上的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型等
间接解
译标志 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 借助它可以推断其他的相关地物
知识点一遥感技术的工作特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材料一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常见灾种
(1)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等。
(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温馨提示]
各种自然灾害并非孤立存在的
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有各自的特点,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泥石流是由强降雨或洪水诱发的地质灾害。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
(1)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2)危害直接损失:造成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损失间接损失造成水电、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等
[易错提醒]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三、洪灾的形成原因
1.基本环节
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2.洪水的成因
(1)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雨、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 堵塞河道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因素: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河道排水 速度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可导致堤坝溃决
四、洪灾的防治措施
1.意义
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灾的损失。
2.主要措施
(1)洪水防治的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调洪能力;
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洪水防治的非工程措施: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