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以《海洋权益》教学为例
- 资源简介:
约4790字。
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以《海洋权益》教学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 姜文涛 2007、7
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正在全面贯彻执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在贯彻执行《两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思想品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海洋权益》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我把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增强学生海洋国土观和海洋资源观的意识做为教学重点,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把教学过程介绍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洋的重要意义,掌握海洋政治地理空间的划分,能够正确分析具体海洋争端事例的原因和是非;培养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关注国家和地区热点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当前国内外焦点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讨论为主,侧重自主性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海洋权益被侵犯的事实,激发学生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和海洋资源观,培养忧患意识,树立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强盛而拼搏的决心,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海洋政治地理空间的划分,弘扬民族精神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三、教学难点:国家间海洋权益(主要是专属经济区)边界的具体界定。
四、教学突破口:通过案例引入,以当前国内外焦点问题—日本侵占了我国的钓鱼岛的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增强海洋国土观和海洋资源观的意识,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并力争更大的海洋权益,树立向公海要资源的全球资源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强盛而拼搏的决心。
五、教学用具: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几天发给学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提出思考题让搜集资料认真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我国钓鱼岛被日本侵占”等案例的图片和文字引入,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