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900字。
1.2 海水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基本概念。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的成因及其作用。
3.知道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基本方法。
2.通过绘制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掌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模型,再由理论模型回到实际问题的地理建模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钱塘江大潮”,感受海水运动的神奇与壮观。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3.通过对运动不息的大海的认识,了解海水的运动时空变化规律,树立科学的海洋观和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潮汐概念、潮汐成因、潮汐分类
2.洋流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成因、分布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本插图、风浪、海啸图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投影】风浪、海啸图片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了海洋水的温度和盐度,这节课我们将从动态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海洋水体。
【板书】海水的运动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出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些?
【教师总结】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形式。
【板书】一、波浪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波浪?
(2) 波浪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3) 波浪按成因分为哪几类?说明其成因。
(4) 近岸波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概念:波浪是出现在海洋表面及其内部的各种波动现象的总称。它是指海水水质点在外力作用下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并将运动向相邻水质点依次传播,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传播方向的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
(2)波浪的四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3)成因和分类:
风浪:风直接作用于海面而形成;风浪离开风区,向远处传播便形成涌浪。
海啸:由地震波传导而形成的巨浪;
潮波: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
(4)近岸波:波浪行进至近岸浅水区,完整的波形被破坏,出现破碎和倒卷,称近岸波。
【承转】波浪是如何运动的?
【指图讲述】我们以风浪为例,从图1-7波浪的运动图可以看出,吹过水面的风拉动海洋表面所有的水质点向前运动,并将运动向相邻水质点依次传播,形成风浪。风浪形成后既会沿水平方向的传播,也会向垂直方向扩散。在垂直方向上,靠近水面的水质点不断向前翻滚着,水质点的圆形轨迹不断在水面下扩散,越往下,翻滚的力度越小,直到消失;在水平方向上,风浪涌到海滩后,由于水深变浅,海水流速减缓,水质点运动轨迹的顶部落下,风浪破碎。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