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方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资源简介:
约4060字。
第一章复习方案
复习目标
1.以我国主要区域地理分界线为背景,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运用有关材料,了解“3S”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 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② 和边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
(1)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30° 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43° N~48° N,我国东部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③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为④ 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3)土壤条件:长江三角洲以⑤ 为主,耕地多为水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4)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贫乏,松嫩平原⑥ 等矿产资源丰富。
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
(1)农业:长江三角洲为⑦ 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松嫩平原为⑧ 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2)其他: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是全国最大的⑨ 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早期: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下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主要的⑩ 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商品率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
(1)地理信息技术:是获取、 、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2)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 (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主要环节为“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专业图件统计数字”。具有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节省人力和财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2.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部分:空间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
(4)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5)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3.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程序:信息源→ →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3)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联系: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2)数字地球是 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利用数字地球可以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整合为立体、动态地显示,为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