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含义
①荒漠化的含义(a)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②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b)
自然因素:⑴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⑵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⑶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⑴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⑵过度樵采、放牧、垦殖;⑶水资源利用不当;⑷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b)
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成因:⑴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⑵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⑶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⑷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⑸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
2、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危害(b)
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c)
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拓展提示]探究沙尘暴问题:
危害——沙尘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
成因——自然原因:⑴气候: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普遍偏高;春季冷锋多带来大风。⑵地表:北方多沙质土,春季气温回升快,且有少雨,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