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240字。
【课题】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者:从化二中曾笑梅
一、【课标解读】
课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土地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 、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从该区域的农业部门构成及其分布等方面说出该区域的农业布局特点;说出该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通过案例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知道我国的粮食必须自给自足,不能依赖于进口;能认识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并自学节约粮食。
三、【重点和难点】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案例分析法,教材、地图册等相关图表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农业的概念
2.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况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的概念
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
3.教师总结: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以上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类型 形成都与我国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有关。
4.引导学生得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一、背景知识:
1.什么是农业?
农业是——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 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 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狭义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
2.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况
读图思考:
(1)我国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的
界线大致与400mm降水量线 一致。
(2)从气候、地形分析以上分布的原因。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东是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区,主要平原分布区;以西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区,以高原为主。
(3)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类型、粮食作
物、耕作制度的差异。
南方:水田,水稻和冬小麦,一年两熟或三熟
北方:旱地,春小麦和冬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回忆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学习东北农业奠定基础
1.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东北地区的地表特征及成
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
基地的原因 1.设问指导学生思考:昔日的“北大荒”为什么变成今日的“北大仓”?
2.讲解描述区域位置的方法 二、区域概况
阅读课文P60及图4.1和图4.3东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思考:
1.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度位置:40°N—50°N,120°E—130°E;政治位置: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
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2.东北地区的地表特征及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条件。
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条件:地势平坦,平原多,耕地面积广,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设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