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ppt
- 资源简介:
共60张。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配套练习共17小题,约3380字。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解析】 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完成3~5题。
3.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
A.9~17时 B.18时~次日7时
C.17时~次日9时 D.19时~次日6时
4.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5.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 由图可知,在18时到次日7时之间,近地面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空气下冷上热,不利于空气对流,即发生逆温现象。由纵标可知,逆温层最大高度约为400米。逆温现象抑制了空气对流,近地面污染物聚集,大气能见度差,污染严重;空气对流弱,不易形成云雨;近地面沙尘不易被上升气流带起,沙尘暴不易发生。
【答案】 3.B 4.C 5.B
(2009年靖江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6~7题。
6.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7.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 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6.D 7.B
8.(2010年苏中联考)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若在苏北冬季,丁地人此日感觉稍暖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解析】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用,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 A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2009年入冬以来,北京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据此完成9~10题。
9.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