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270字。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事实和观点即可;课本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因其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此理念为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依据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安排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
初一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理性思维,好奇、好胜心切,于是,我(教师)变成了国家地质馆的讲解员,正在接待学生参观,并让他们竞猜问题,答对有奖。这样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
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讲解员)活动 学生活动
入口
(导入) 欢迎来到国家地质馆。我们正在举办海陆变迁的展览,还给你们出了一系列问题,答对有奖哦!
首先,让我们去1号展厅。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