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3250字。
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
作者信息
姓名 孟兆娟、崔延霞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邮件 Jnjysmzj@163.com;2564910356@qq.com
单位 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东营区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海陆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及其原因。这部分知识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海陆变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世界主要山系、地震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都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本节因为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七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的时间较短,读图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现在多数学生家庭中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具备一定的上网收集、筛选图片等能力、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演示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3、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养成探究精神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利用网络教室组织学习, 播放录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同学们运用谷歌地图,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准确定位,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
2.学习“板块运动”时要求学生先自主观看微视频(可回看、停顿),再组织学生按照视频的演示动手做活动,并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进行补充或强调。通过微视频学习很好地系统地掌握了板块张裂拉伸、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方式,并能熟练地解释地理现象。
3.概念图小结,呈现出逻辑系统,加强学生系统识记能力。
4.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促进学生形象感知内化为理解探究技能。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