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ppt1(16份打包)
- 资源简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学案(第一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检测练习(第二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检测练习(第三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检测练习(第四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检测练习(第一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教案(第二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教案(第三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教案(第四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教案(第一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 (第三课时).ppt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 (第一课时).ppt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第二课时).ppt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课件(第四课时).ppt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学案(第二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学案(第三课时).doc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城市学案(第四课时).doc专题:人口与城市
第1课时 人口与地理环境(一)
【课前检测】
一、选择题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幻化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专题:人口与城市
第2课时 人口与地理环境(二)
【课前检测】
一、综合题
1.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材料一: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 033元/人)。 材料二:G省地处云贵高原,图1和表1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图6、表4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
第3课时 城市与地理环境(一)
结合近年高考形势,2014年的专题复习有关城市与地理环境的教学设计应重视以下三点:第一,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城市化的标志、过程、水平,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及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等。第二,以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发展规划、热点城市环境等为背景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三,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内容。
第四课时 城市与地理环境(二)
结合近年高考形势,2014年的专题复习有关城市与地理环境的教学设计应重视以下三点:第一,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城市化的标志、过程、水平,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及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等。第二,以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发展规划、热点城市环境等为背景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三,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
第一课时 人口与地理环境(一)
【学习目标】
1.区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应对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区分和理解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等基本概念。
3.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策略】
1.知识点上注意将人口的数据分析和人口的基本概念的有机结合,能力培养上重视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2.归纳人口图表资料的分析和运用的一般方法。适当训练,重视显性信息和隐
第二学时 人口与地理环境(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2.结合考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考点,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策略】
1.采用对比方法区分人口环境容量和环节承载力的概念。
2利用本专题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应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