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1(5份)
- 资源简介: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5套)鲁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918110.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91816.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91817.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2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91818.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3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以南水北调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32018091819.doc
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学习目标:1.认识“数字地球”的概念、支撑技术和主要特点。2.了解“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的概念和主要应用。3.联系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了解“数字地球”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意义。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认识“数字地球”
(1)概念:数字地球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2)核心思想: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3)支撑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相融合。
(4)主要特点
①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并且三者融合统一。
②迅速充实和联网。
③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④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⑤其服务对象覆盖全社会层面。
[特别提醒] 1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地球,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还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
2数字地球是虚拟地球,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最大特征。
2.“数字城市”
(1)概念: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主要内容
①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②城市的网络化: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③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3)作用: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3.“数字校园”
(1)概念: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2)目标: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3)应用
①教师能进行电子备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还可以进行电子评阅。
②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
[自主诊断]
(1)“数字地球”就是“3S”技术的综合。( )
(2)“数字地球”最主要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服务。( )
(3)“数字地球”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
(4)“数字校园”和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互相排斥。( )
【提示】 (1)×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而“3S”技术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支撑技术。
(2)√
(3)×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数字校园”既包括对现实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也包括把学校建设成超越时空限制的虚拟学校。虚拟学校和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应该互相补充和协调,而不应互相排斥和替代。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数字地球”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自我校对]
①危害 ②生物措施 ③环境恶化 ④改善环境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要求是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以水土流失为例进行了分析,除了水土流失以外,还应了解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现将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列表总结如下:
生态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地震、冻害);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火灾;虫灾及人类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计划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影响畜牧业发展、加重荒漠化、生态恶化 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殖
水土流失 耕地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灾害 地形、气候及土壤特点等自然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打坝淤地等
荒漠化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风沙侵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严禁乱砍滥伐、禁止随意开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
生物多样性破坏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②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重点) 3.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风力沉积→黄土覆盖。
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当地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②对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2.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特殊 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黄土质地特殊 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较坚实,遇水容易分散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①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减少。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制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露天开矿;无计划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易错警示] 轮荒不同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的轮作。轮荒是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已盛行的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采取开荒—耕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抛弃—迁移—开荒的耕作过程。轮荒加剧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①合理利用土地。
②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2)综合治理的原则
①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③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3)具体措施
①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在缓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保塬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