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0字。
季风环流
泉州城东中学 万思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片段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并没有很明显的说明,但其实它已经包含在“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中,是从气压中心过渡到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对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以及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以及气压中心等知识,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加上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在分析季风环流的形成和性质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一些将运用到的基础知识要加以点明,弱化季风的方向、性质等知识点的记忆,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授之以渔”,这样即使记不住,学生也可以自行分析得出答案。
三、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
本部分内容没有直接让学生读图看出季风的方向,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图示分析法,通过已经学过的原理,让学生绘图,而后读图分析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没有让学生记忆,但通过自主画图分析,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的知识,更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教学原则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入深,保证学生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绘制季风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制原理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②培养学生阅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季风的形成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季风环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②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性质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具备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季风的形成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放歌曲《黄土高坡》,部分歌词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请
资源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