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30字。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解读课标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认知内容) 认知水平
运用地图 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用水平
新课标是想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应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六.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事实中感受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与他人合作,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