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854字。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2、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
2、掌握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优势。
3、掌握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了解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
难点 2、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标分析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通过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意大利工业小区与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及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新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我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与“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等案例相结合分析新工业区形成条件、共同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布置收集资料“分析深圳电子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这一探究活动提升课标要求。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