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5份打包)
- 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5份)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 人口增长模式.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2 人口合理容量.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3 人口迁移.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复习理论.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6份)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1 城市空间结构1.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1 城市空间结构2.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1 城市空间结构3.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复习理论.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0份)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3.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2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理论4.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3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3.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3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理论4.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3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2.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3 工业区位因素1.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份)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4.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导学案: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doc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
主备人 庞 梅 审核人 时间 2016、
学习目标 本专题内容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图表的能力。其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问题可能为热点。
重点难点 热点区域的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应重点关注。从考查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展示交流等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主备人 庞 梅 审核人 时间 2016、2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明确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
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并能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的成因与影响。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4.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课 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主备人 庞 梅 审核人 时间 2016、3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重点难点 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展示交流等
一 知识回顾
二 新知识学习
【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 。人口的_________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人口的机械增长,即__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 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 、外籍工人流动、 等。
(2)国内迁移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 的人口迁移。
注:人口移动是指人口的空间位移,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从时间上区分,短
一 知识回顾
1、自然增长率是指 。
2、人口增长速度快慢与 的高低有关。3、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有
二、新知识学习
【自主学习一】
1.文化的概念:
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地域文化的概念: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的发生作用。
一 知识回顾:聚落分为————和————,形成条件分别为————
二 新知识学习
【自主学习一】 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
2.城市化的标志①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 ,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②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
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 ,工业化是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 。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 和 ,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 知识回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 新知识学习
【自主学习一】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
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环境因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工厂,要根据风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微观布局的基本原则:主要考虑地价、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对城区环境的影响,规模大、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远离城区;规模小、几乎无污染的工厂,可以布局在城区内;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卫生防护带(绿地、大片的水面)隔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同的工业部门在进行区位选择时的主导因素不同,据此可将工业部门划分为五种指向型,其生产特点及主导区位因素对比分析如
二、转变发展模式
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 产品 污染物排放
特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结果: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资源 产品
回收处理 污染物排放
特征: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结果: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