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3520字。
《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及背景
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目标:.
(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
(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手段.
(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三、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新课导入:首先我引入Flash动画《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调动学生对本次课的听课兴趣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后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矛盾。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
教师总结:回顾前面1.2节学的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
2. 讲授新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1) 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图2.2的对比,图1和图2两幅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