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9050字。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在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研究的宏观背景下,我校地理组提出“两高一优”的课堂理念,即“高能、高效、优质”。
其中“高能”体现在将知识问题化、活动化,通过学案活动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审题能力、读图能力、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
“高效”的体现:1.内容整合高效。学案内容设计是高一地理组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特点,参照多种版本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精选针对性训练习题。2.课堂教学高效。由于学生已在学案指导下做了较为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堂教学时间主要分配在重难点突破上、学生分析、表达能力训练上、知识体系构建上,重点突出,课堂高效。
“优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上,学生汇报、展示预习成果,老师点评、提升,注重师生互动,在紧张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让学生堂堂有所得,堂堂有进步。
本节教学即遵循“两高一优”课堂理念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现代混合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分布地区;
2.分析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显著特点;
3.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的形成条件、发展变化、显著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预习。结合学案、教材、地图册进行课前预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的过程;
2、课堂汇报。通过预习,能分析说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限制性因素及措施,能归纳总结并表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尝试将前面学过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知识迁移过来,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3、知识巩固和体系构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把知识结构系统化,并通过针对性训练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4、知识运用。请学生运用刚学的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实现知识的迁移,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农业生产:使学生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混合农业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人生启迪:把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化害为利、超越自我。
【教学重点】
1.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2.珠三角基塘农业形成条件、发展变化及其显著特点。
【教学难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学案。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对比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情分析】1.前两节已学习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对于混合农业的学习内容和步骤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