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540字。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课标解读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期课改试行稿)中,“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属于“C”级教学要求,内容包括“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主要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能“举出中国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实例,比较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依据“课标”和“工业区位”篇章内容编排,可以将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工业区位?主要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并初步学习如何依据工业生产特点选择主要区位因素等。
教学内容
工业区位,常见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实施策略
在中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生活情景中,通过问题或话题背景创设,引导学生构建生成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技能,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上海城市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需要准备学生所熟悉的上海工业的具体区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什么是工业区位、工业区位如何影响工业生产,以及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等,并准备一些能有效说明工业生产特点的景观图片、工业分布图等,学习如何依据工业生产特点选择关键性的工业区位等。教学准备可从“上海城市工业产业布局”、“宝山钢铁工业区位”、“上海纺织工业调整”等真实课程资源开发入手,教学则围绕上述具体“案例”,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分析展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资源、交通、用地、环境、技术等基本工业区位因素,学习如何依据钢铁、纺织、电子等工业生产特点进行区位选择,认识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2、在“宝山钢铁工业区位”等案例分析中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
3、获得依据生产特点选择工业生产位置和依据发展条件选择区域工业部门发展方向的的工业规划思想。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1、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区位?区位怎样影响工业生产?
通过先期的教材阅读,学生能获得对主要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工业生产的初步认识,并能为后续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阅读,是促进高中学生自主学习人文地理的有效方法。
2、引导分析案例,认识什么是“区位”,迁移认识工业区位。
区位——地理事物的分布和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人文联系。自然事物没有区位。
上海的城市区位:上海的地理位置——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中点;京沪、沪杭铁路交汇之处。既是自然地理位置,也是交通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的空间、人文联系,也即上海城市的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水资源和农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广阔富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还包括优越港口条件作用影响形成的工商业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经济、文化基础等。
迁移:工业区位是工业的分布和位置,是工业生产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即,工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以及由这一位置引发的影响工业生产的条件。
阅读上海支柱性产业(工业)布局规划图,复习城市地域分工中工业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原因:足够的用地、低廉的地价、交通便利,近河流、铁路、公路的城市外围,并考虑盛行风向,河流流向等环境条件。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工业企业的位置,而位置又影响形成了特定位置基础上的工业生产条件。通过加深对上海将“造船,钢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支柱性产业布局在城市外围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工业区位内涵:位置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