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10字。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片段教学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泉州第十一中学 刘德新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名称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北美洲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走到达北美洲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设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次航程所花时间相差17天的呢?
(教师讲述)简要回顾洋流概念、分类。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入手,使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教师简要回顾知识为本片段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一:根据全球风带图,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教师引导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大陆东岸是暖流,大洋东部、大陆西岸是寒流。
2.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大陆东岸是暖流,大洋东部、大陆西岸是寒流。
3.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大洋西部、大陆东岸是寒流,大洋东部、大陆西岸是暖流。
4.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在南半球,因三大洋连成一片且终年受西风影响,在40°S附近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5.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全球风带图,动手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可以复习气压带风带知识,又可以加深对世界洋流分布模式成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洋流环流方向、寒暖流在大陆两岸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二:分组绘制洋流图
(学生读图)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分组绘制)第一组绘制太平洋洋流图
第二组绘制大西洋洋流图
第三组绘制印度洋(冬季)洋流图
第四组绘制印度洋(夏季)洋流图
(教师讲解)洋流的命名。如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马达加斯加暖流、东格陵兰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等。
[设计意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分组在学案中绘制各海区主要洋流分布图,绘制的同时教师讲解一些洋流的命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活动三: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哥伦布两次航程所花时间相差17天的呢?
(教师讲解)哥伦布两次到达美洲大陆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在于第一次路线选择逆风逆水(北大西洋暖流),而第二次路线选择顺风顺水(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设计意图] 与课首的案例呼应,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把握和不显山露水的课堂设计及调整,使理论性较强抽象的本节课内容变得易于理解而不再枯燥乏味,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易于达成,避免了教材本身不系统和理论性太强带给学生的思维障碍和学习负担,使难点的突破在不经意间完成。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地理源于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反思】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本节设计力图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历史故事情境导入、读图分析、动手绘图、主动总结规律等学习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