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0字。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名称 岩层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 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
向斜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名称 岩层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 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
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心到老对称分布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