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7310字。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2气压带和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即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4、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5、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和影响。
6、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通过阅读七月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借助于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运动、发展的观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 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形成及图示。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影响。
3、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述法、小组讨论、图表绘制、分析、规律总结
板图、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