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3195字。
第四周教学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第1课时
一.城市
1、定义: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出现时间:城市和定居农业差不多时间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
(城市起源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爱琴海沿岸)
3、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剩余产品——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交换)
4、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核心、主导(管理、服务、经济增长中心)
二.城市形态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山区或丘陵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
类型 团块状
(集中式)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
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第2课时
三、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二)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商业区
(1)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