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820字。
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雨花台中学杨阳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工业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就更不了解工业之间的联系了,所以也就对由此产生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都不理解。
2、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采取的措施: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他们身边的例子:南京化学工业园、雨花软件园、马鞍山钢铁和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设计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同时解决学情问题,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问题式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法,由教师给出材料,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对比材料,自己理解出相关基础概念,分析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同时达到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过程和流程设计
【导入】
在5月28日即将通车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途经了“雨花软件园”,站名叫“软件大道”。有句俗话:“江苏软件看南京,南京软件看雨花”。我们学校也在雨花软件园内,它就是一个工业地域。这节课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工业地域的形成》。
【过渡】
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对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复杂性的比较。让学生得出工业生产更复杂,社会化和专业化更高,工业的种类和部门更多。
【学生活动1】
请阅读下列工厂中是否有可以临近布局的?如有请说出哪些工厂会临近布局?请解释理由。
炼铁厂纺织厂制药厂啤酒厂炼钢厂
印染厂织布厂轧钢厂服装厂造船厂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
以问题的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产工序上联系的概念,自主研究得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活动2】展示南京化学工业园的图片
【课堂讨论】:
①请问在右图中有存在生产工序上联系的工厂吗?若有请列举。
②生产工序上联系的工厂在空间距离的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布局有什么优势?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生产工序上工业联系的工厂会近距离的布局导致了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工业集聚的优点表现在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设计意图】
用身边生活的化学工业园,将生产工序上工业联系的概念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并引出工业集聚的形成和工业集聚的优势。
【学生活动3】展示雨花软件园的图片
材料1:雨花软件园园区以“多十字交叉形”交通走廊为发展轴,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产业布局。目前园区已有华为科技、中兴通讯、中国普天等100多家软件企业入驻,形成中国最大的通信软件园区
材料2:雨花软件园园内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目前已拥有集工商、税务、银行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服务区,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办公为一体的生活服务区。
讨论回答:
①在雨花软件园中的企业之间有联系吗?
②若有联系,绝大部分还是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吗?
③请问这些企业之间是通过什么来联系的?
【教师小结】
把共有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的工厂联系称为空间上的工业联系,从而导致的工业集聚节省了生产建设成本,取得了规模效益。
【设计意图】
以材料的形式,增强学生分析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把握材料中的“基础设施”等关键词,理解工业空间上的联系,它导致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过渡】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
【学生活动4】
材料1:马鞍山钢铁城的形成
钢铁工业其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多。在生产过程中,相关工厂自发与之接近,如烧结厂、焦化厂、轧钢厂、煤、水、电供应系统,其工业集聚规模庞大,形成了工业集聚效应。成百上千家企业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上集聚了,形成了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
材料2: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雨花台区板桥新城)
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围绕三大产业进行规划和招商: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截至2007年园区共引进企业90家。
讨论回答:比较说明两个工业地域在成因上有什么不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